本轮已四次“微调降息”,为何股市却不太买账?原因终于找到了!-每日关注
来源:云掌财经理财小白鸽     时间:2023-06-15 10:37:57

自5月以来多项数据证实经济复苏放缓,加力稳增长的政策也就越来越多。其中,央行和商业银行多次“微调、变相”降息,也成为一个重要的稳经济政策手段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从以往规律看,宏观流动性宽松带来的资金外溢,对股市内部增量流动性亦会有改善预期。

本轮“降息”后本周行情只能说在3200点关口位置的底部特征有所增强,但并没看到有明显反弹的迹象。

成交量虽在6月14日勉强再上万亿,但仅一个AI板块就分走2300亿,光伏+新能源车又分走1500亿。市场热点分化之严重、轮动之迅速(除了超跌的消费股),更甚以往。

那么,问题就来了:为什么这轮“降息”似乎没奏效?怎样看待其实质影响?

央行和银行已多次“微调或变相”降息

央行6月13日晚宣布下调常备借贷便利(SLF)利率,隔夜期下调10个基点至2.75%,7天期下调10个基点至2.9%,1个月期下调10个基点至3.25%。

同在13日,央行还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20亿元逆回购操作,中标利率为1.90%,此前为2.00%。

此前的6月8日,国有大行活期存款挂牌利率下调5个基点至0.2%;定期存款中,2年期挂牌利率下调10个基点至2.05%,3年期和5年期挂牌利率均下调15个基点分别至2.45%和2.5%。

6月12日,部分全国性股份行跟进下调人民币存款利率。

对于央行下调政策利率,市场早有预期。6月12日,易纲行长在上海调研时就表示将加强逆周期调节,全力支持实体经济——分析指出,相比之前“搞好跨周期调节”的表述,“加强逆周期”释放的货币宽松信号更显著(降息、降准、加大再贷款投放等均是逆周期的重要调节手段)。

随着逆回购、SLF利率都已下调,机构普遍认为,实体经济复苏承压下,市场接下来MLF(中期借贷便利)、LPR降息空间也已打开,时间或在6/7月份,幅度或也为10BP。

但连续的“微调降息”为何未见股市兴奋?

一、降息是为了实体稳增长,不是护盘股市。

值得注意的是,从时间点上看,部分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在央妈呼吁逆周期调节前,就已开始下调存款利率。其“降息”主要动力并非是回应监管要求,而是自身利益驱动——因复苏动能减弱、贷款需求不振,导致银行吃息差的利润空间缩小,银行6月以来才会单向对存款利率下调。

这从央行发布的5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.36万亿元,同比少增5418亿元,也可见一斑。

此外,在央行宣布下调常备借贷便利(SLF)利率的同一天,发改委等四部门还发布了《关于做好2023年降成本重点工作》的通知。其中要求推动贷款利率稳中有降,引导金融资源精准滴灌实体经济主体——这甚至隐约表达了让股市给实体输血之意!

二、虽然多次“微调降息”,但实际放水规模、力度非常有限,对股市流动性外溢很小。

央行的逆回购操作利率下调只针对了20亿元公开市场资金,期限只7天;

常备借贷便利(SLF)利率下调针对的期限分别是隔夜、7天期、1个月;

银行针对存款利率的下调,不说幅度远低于历史上的常规降息(一般是25或27个BP),对于市场最关注的贷款利率,则是按兵不动。这意味着对贷出资金规模的放大就像“隔靴挠痒”一般。

而从历史上看,一次常规降息释放的流动性通常都在万亿以上。一次0.5个百分点的常规降准释放资金也在5000亿以上。

三、央行连续“微调降息”,实际上也给了市场对央妈短期内不会进行“常规降息”的印象,反而挫伤了部分股市投资者的信心。

央妈向来对降息、降准这样威力巨大的货币工具使用是慎之又慎的(上次降息是2019年、上次降准是2020年疫情之初)。而近期央行和银行陆续已进行四次“变相降息”,接下来还可能会有两次(MLF、LPR)。

这反而代表央行当前更倾向于根据宏观数据形势“挤牙膏式放水”,中期内都不会搞常规降息。从多个部委都在重申“实施好稳健货币政策,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”的定调看,短中期内降准的几率都很低。

总结

其一,当前的“降息”实际放水规模极为有限,跟常规降息、降准根本不在一个量级,只是一种政策姿态罢了。

其二,现有的所谓“降息”不仅无法扭转经济预期,同时也加大了短期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,对股市趋势性反弹并不友好。

其三,在没有看到更明确的经济复苏显著放缓的数据前,央行对“常规降准降息”会保持非常谨慎,短中期内都不可见。

因此,短中期市场难有趋势好转,主要还是抓结构性机会。如,对利率更敏感的地产和成长股(汽车、TMT)方向等。

标签:

广告

X 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