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】2023年第50篇:教研有感∣最后25天,名著阅读如何复习? 聚焦
来源:个人图书馆-豫北闲人原创馆     时间:2023-06-01 12:18:20

最后25天,名著阅读如何复习?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中山市教研室∣郭跃辉

5月31日,我在中山市华辰实验中学听了年轻教师曹瑞老师的《中考名著主题复习》一课。本节课围绕统编教材的11本必读名著进行了“集体乱炖式”的复习。教师先设计了“根据关键词,找出对应的名著,并选择一个说明理由”和“自选名著组合,提炼关键词,并说明理由”两个学习环节,意在指导学生把握各名著的主题。接着,教师围绕《昆虫记》和《海底两万里》,设计了“结合名著主题,谈谈你对科学的理解”的问题。最后围绕《西游记》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《简·爱》,设计了任务式情境:“文学社近期创办了"失败与成功’主题期刊,有的社员想推荐《骆驼祥子》一书的内容,但大家不禁为祥子的失败结局所惋惜,祥子如何能从失败走向成功呢,请从三部名著中任选一部,结合主题对祥子进行劝说。”

我个人认为,在离中考还有25天时间的节点,将所有名著进行关联式复习,这是很有必要的。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复习单本名著的内容,更重要的是能够用议题来串联多本名著,在名著之间建立必要的逻辑关联,有助于学生的思维提升。就本节课而言,各个问题之间也形成了层层深入的关系,从“依据名著,提炼关键词”到“依据名著,解释关键词”再到“依据名著,运用关键词”,三个环节之间形成了递进关系,这也是我认可本节课的重要原因。从本节课出发,我提出了中考名著复习的四个要点:

一是要重视提炼思维方法。我说的“方法”不是要求,不是原则,而是具有实操性的“程序性知识”。例如“谈谈你对科学的理解”,这样的问题过于宏大,学生会有“无处下手”的感觉,似乎随便谈一点跟科学有关的东西都行。实际上,这样的问题需要用“结构化答案”来呈现,即分条列点的“点”与“点”之间应该有某种逻辑性。“对科学的理解”就可以这样思考:首先是科学是什么,即科学在《昆虫记》《海底两万里》中究竟是如何体现的;其次是科学有什么用,主要是科学对名著中的人物有什么用;再次是人物是如何对待科学的,这里的“人物”既包括著作的作者、书中人物,也包括读者。用这种思路呈现“对科学的理解”,那就会实现“条理清晰,逻辑严密”的效果。再比如“结合主题对祥子进行劝说”,这就涉及到劝说的“程序”。此前黄圃镇中学的余吉林老师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范例,即“称呼+共情+建议+回扣”,即先有称呼,再与劝说对象共情,然后分条提出自己的意见,最后是总结,回扣劝说的关键要点。曹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三个示例,我仔细分析它们都符合劝说的程序,不过还需要更进一步,从思维方法的角度提炼出答题思路。

二是要善于从解释走向思辨。这主要是针对语文程度好的学生而言的。经常会有一种现象,学生或某个班一模考得很好,但在二模和中考时表现得都不好,原因不在于其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,而在于后期的复习中忽视了思维层面的深化,没有对知识进行专题式、整合式复习。我所说的“思辨”,不是哲学层面的含义,而是思维方式方面的含义。即能够对某个观点进行思考辨析,或者说是辩证分析。如果说解释主要是“观点是什么”,思辨就是“观点为什么会这样”“一定是这样吗?有没有其他可能?”例如结合名著谈谈对科学的理解,本质上还是“解释”,即科学的含义、表现和作用。假如本题改为“请你谈谈科学与人文关系的理解”,那学生就会对科学进行多个层面的理解。例如《昆虫记》的作者在对昆虫进行科学观察时,渗透着一种对生命的悲悯情怀,或者说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关怀;《海底两万里》中的科学,如果只是用于“复仇”,那就降低了自身的价值。再比如“祥子如何能从失败走向成功”,问题本身隐含着一个逻辑前提即“祥子可以从失败走向成功”,这实际上不符合老舍的创作意图。如果祥子可以依靠像唐僧、孙悟空、保尔、简·爱的本领、意识、自尊自爱的精神就能“转败为胜”,那么祥子的悲剧就只是个人层面的悲剧,这很明显脱离了原著的主题导向。折中的问法应该是:“你认为祥子能从失败走向成功吗?如果能,请你说说原因及具体措施;如果不能,请阐明自己的理由。”

三是回归教材。我说的“回归教材”不是“同学们,你们自己看书吧”,而是教师要善于从教材的名著导读内容中,自行设计题目。2020年、2021年的广东名著阅读题目,都是命题者从教材中直接获取命题点。教材上的“名著导读”一般包括名著内容、读书方法指导、专题探究三个内容,教师在此时就要善于将教材中的“知识讲解”内容转化为“测试题目”,这才是回归教材。例如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的“专题探究”部分有“红色经典的现实意义”等提示,这就需要结合名著内容和主题,从“现在”的角度阐述红色经典之于个人、集体、社会、国家的重要作用。当然,不是所有的老师都很愿意做这些事,比起将中考复习资料“丢”给学生来,这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。如果能够采取科组集体合作的方式,对教材必读名著进行这种形式的“回归”,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。

四是探索名著考查的多种可能性。名著阅读究竟会以怎样的题型、怎样的形式出现在试卷中?是单独设题,还是纳入“积累运用”板块?是与实用类文本阅读相勾连,还是与文学类文本相联结?是纳入到综合性学习板块,还是嫁接到作文题目中?一切都是未知数,但教师可以根据往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,将与名著阅读有关的新题型进行汇总,引导学生熟悉题目,并且善于分析题目,把握题目背后的关键知识和必备能力。当然,对于语文程度较差的学生而言,这一步也可以省略。

总之,在为数不多的时间里,名著复习要做到“篇目精准”,引导学生在名著之间建立关联,重视方法的训练,逐步深化思维,并且回归教材,同时搜集尽可能多的新题型。

标签:

广告

X 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