环球动态:青春小店:向社会注入活力,为梦想提供舞台
来源:中国青年报     时间:2023-05-19 09:44:24
原标题:青春小店:向社会注入活力,为梦想提供舞台

小店,看似毫不起眼、却又无处不在。在中国人的生活与记忆中,遍布街头巷尾的小店就像空气一样,平淡无奇却又不可或缺。有人说,小店是社会发展的“微细胞”;也有人说,小店是城市活力的“晴雨表”。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,小店虽小,却以令人不容忽视的整体规模,同时联系着就业和消费两端。如果加上从业人员的家庭人数,很多人的生活都与小店息息相关。

据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调查,在小店从业者的行列中,约有95%是45岁以下的年轻人。行走在闹市街头,我们也不难发现,商铺门口招徕生意、柜台背后介绍产品的面孔,正在变得越来越时尚年轻。近年来,随着消费需求的增长、营商环境的改善,以及青年就业创业观念的转变,许多年轻人都投身小店业态,或是自主创业,或是与人合伙,或是偶尔兼职,开起了一家家各具特色的“青春小店”。

从艺术园区小巷深处的精品文创店,到夜市上五颜六色的“露营风”烧烤摊,再到居民区街角服务大众的副食店、烘焙坊,“青春小店”如灵动的风吹遍了东西南北。这些洋溢着活力与创意的年轻人,既给消费市场注入了一股活水,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身边小店的变化。


【资料图】

在这些变化中,不乏创新。“青春小店”的集中出现,反映出的正是年轻人在创新创业领域踏实、勇敢的实践。进阶的“青春小店”,让小店这个人们再熟悉不过的业态焕发新生,也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。

不论是普通人的生活体验,还是统计数据、调研结果,都显示出“青春小店”对社会起到的正面作用。一方面,“青春小店”和过去的无数家小店一样,在“细胞”层级上支撑着社会经济与民生保障体系的运行与发展,在促进资源交换与流动的同时创造着经济效益;另一方面,“青春小店”也带来了很多前所未有或在过去较为罕见的产业形态,与年轻人的消费习惯同频共振,间接促成了消费市场的品质升级。在这一过程中,消费者有了更多新鲜、实用又有趣的好去处,年轻人也有了更宽广的创业赛道与就业空间。

当我们将目光聚焦于特定的“青春小店”,或许会觉得:一家小店做得再好其影响范围也注定有限。而切换到更宏观的视角,虽然每家小店都是独立经营的个体,但其同时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,在日常的“呼吸”之中,为社会营造着人们无比珍惜的“烟火气”。

近年来,“一刻钟便民”的概念日益受到公众的关注与认可,据统计,目前国内80个试点地区已建设便民生活圈1402个,覆盖居民社区2766个,服务居民3200多万人。搭建起这些生活圈的,正是一家家的小店,要让这些生活圈更加现代、更具新意,更好满足当代人的生活需求,自然离不开“青春小店”的创意与活力。

将视角推向更微观的层次,对于参与其间的青年个体来说,“青春小店”同样有着非同凡响的积极意义。对已经积攒了一定社会经验、有清晰明确创业计划的年轻人而言,“青春小店”为他们提供了传统职业选择之外的新路径,使他们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力与热情,在自己钟爱、自己选择、自己拥有的事业中成就创业梦想;对尚未确定人生规划与方向而有些迷茫的年轻人而言,“青春小店”则可以给他们提供确定方向、尝试不同想法的过渡空间。在这方空间里,年轻人可以暂时卸下“社会期望”加在他们身上的负担,试一试错、歇一歇脚,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,获取新知和宝贵的实践经验,从而让自己成熟成长。

2022年,中国青年报社在北京前门书香世业街区选址,“温暖的BaoBao青年书店”从格局设计、日常经营到活动策划,均由报社内部的年轻员工群策群力、一同操刀,既是青年打造出来的,也是为青年而打造的。作为“青春小店”,书店各方面都致力于体现青年特色,将“青春元宇宙”与青年的奋斗和美好生活需求链接起来。

开业之后,书店接待过在天安门广场领誓的大学生、国外学成回国任教的艺术家、因离职而失意的“北漂”、在北京中轴线游学的小学生……成了名副其实的“青年文化会客厅”。两年来,这家小店既是中国青年报在“青春小店”事业上的一次成功探索,也向众多年轻人展示了“青春小店”的潜力和可能性,一边服务广大中国青年,为他们提供丰富而有营养的文化产品,一边引领有志于创新创业的青年,使他们在“青春小店”的道路上行稳致远。

此时此刻,“青春小店”已经留下了许多振奋人心的足迹;向前看,“青春小店”的故事其实才刚刚开始。只有给青年留出足够的空间,支持他们创新创业,营造出良好的政策、经济、文化环境,才会孕育出更多了不起的“青春小店”,向社会注入更多活力,为梦想提供更广阔舞台。

(责编:郝孟佳、孙竞)

标签:

广告

X 关闭